2)第365章 沧海桑田_明末妖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人不容易发现而已。”

  见二人不说话,刘慧明接着道,“气候变暖的时候粮食产量高,百姓的生活压力就小,气候变冷的时候粮食产量低,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南下,中原的边患就会变得很严重。所谓沧海桑田就是这个道理,气候变暖,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的良田就会被海水淹没。气候变冷,大量的水结成冰,海平面就会下降,沧海就会变成桑田。”

  “真的?”崇祯的嘴已经张了O型,“爱卿能说说现在到底是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刘慧明道,“当然是变冷了,而且是从嘉靖年间就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是历朝历代最冷的时候了,唉,陛下,你运气实在不好啊。”

  王承恩接着问道,“那何时才会变暖?”

  刘慧明装出一副老神仙的样子掐指一算,道,“至少还有三十年。”

  “啊,还有这么久?”王承恩沮丧地哭了,“陛下,天公不作美,老奴,老奴……”

  崇祯愣愣地道,“先生,你是如何得知的?难道你还懂天象,知未来?”

  刘慧明摇了摇头,道,“臣也是看史书看的,从史书里找到的规律。”

  崇祯略显失望地道,“如此,先生可否详细说一下。”

  刘慧明道,“根据史料记载,在商朝的时候中原有大象生存,说明那时候中原比较暖和,至少比现在暖和吧;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末年,中原地区有竹子生存,说明气候也比较暖和;从东汉到唐初,渤海连年结冰,黄海封冻,说明这几百年天气寒冷;从唐朝至北宋初年,四川有荔枝出产,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蜀中送过去的,现在早就不产了,说明那时候也比现在暖和;两宋时期,湖广的柑橘全部冻死了,福建的荔枝颗粒无收,说明这时候也比较寒冷;南宋中期至大明中期,黄河一带还有‘施竹监’存在,说明当时是有竹子的,也可以证明这段时间内中原比较温暖。自从隆庆以来,连洞庭湖都被封冻,渤海每年都冰封,说明天气变冷了。”

  崇祯和王承恩听得目瞪口呆,刘慧明居然能从这些蛛丝马迹里面推算出气候变化来,简直就是神人啊。

  其实这是刘慧明大学的专业知识啊,想不到现在又用上了。

  刘慧明让王承恩找来一张纸,把历史上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写出来,然后一一写出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频率。

  “陛下,您现在是否明白,五胡乱华、宋朝与辽国、西夏和金国的对峙,还有目前大明与后金的对峙,是不是都和气候有关?”

  崇祯连连点头,又指了指着吐蕃和蒙古,“这是怎么回事?”

  刘慧明道,“首先,吐蕃不是全游牧的,他们的主业其实和大明一样都是农耕,因为住在高原上,唐朝的时候气候温暖,粮食产量高,马匹肥壮,自然要扩张了。而自从唐末气候逐渐变冷以后,他们的青稞大量减产,国家顿时四分五裂,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

  王承恩问道,“那蒙古呢?”

  刘慧明想了想道,“蒙古的情况又不一样,蒙古是被女真压制得太狠了才起来反抗,结果爆发出了强大的战力,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也仅仅维持了一百年,后来太祖三下五除二就把他们赶走了。”

  崇祯的心结被解开了,脸上也露出了笑意,说话也轻松起来,“如此说来,天灾真的和朕没有关系了,先生之博学多才,世所罕有啊。”

  刘慧明道,“陛下处在一个极坏时代,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管理好大明,陛下真是一个苦命的人啊。”

  崇祯顿时露出了励志的表情,“朕一定会替祖宗守好这一片基业,朕有先生辅助,何愁气候寒冷?”

  王承恩见刘慧明几句话就把崇祯哄开心了,佩服得不得了,也在一边赞道,“刘大人,您是咱家见过最博学,最有德的人,请受咱家一拜。”

  刘慧明赶紧还礼,笑道,“公公过奖了。”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