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2章 平平无奇_汉道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蔡琰。“这儿也没桃啊。”

  ??“贵人,那一片就是古桃林。春天时桃花满谷,美不胜收。”蔡琰伸手指了指东面。“据说当初夸父追日,追至此地。因干渴难忍,先喝干了河水。依然不足,又去喝渭水,未及而死。掷其杖,化为桃林。”

  ??董宛惊得睁大了眼睛,发出惊呼。“好厉害。真有这样的人吗?”

  ??蔡琰忍不住笑了。“夸父是神仙,真假却不好说。他的故事不见于正史,唯有《山海经》、《列子》有载,不排除有后人附会的可能。”

  ??董宛有些失望,没有再问。

  ??刘协却多了几分兴趣。“《山海经》、《列子》的来历可疑?”

  ??蔡琰点点头。“这两部古籍早有提及,但见过的人屈指可数。以太史公之博学,也觉得《山海经》不可理喻,未曾详言。正式提及这两部古籍,乃是刘向、刘歆父子。刘歆为助王莽篡汉,借校书之际,编造了不少伪书,不排除这两部书也是编造的可能。”

  ??说起学术,蔡琰神采奕奕,侃侃而谈。

  ??刘协听得津津有味,董宛却觉得无趣,转身去一旁玩耍。

  ??王越见状,命史阿跟着。这儿垒高沟深,万一摔下去,可能就直接摔死了。

  ??蔡琰说了一会儿,突然话题一转。“陛下,臣这两日重读《太史公书》,忽有感悟。”

  ??刘协转头看看蔡琰,笑了笑。

  ??蔡琰抿了抿嘴唇。“陛下还记得王司徒曾说《太史公书》为谤书吗?”

  ??“记得。”

  ??“其实《太史公书》为谤书之说由来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孝武。太史公大概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从未想过公布于世,而是藏诸名山。”

  ??“莫非这就是《孝武本纪》缺失的原因?”

  ??“是的,但又不完全是。”

  ??“何解?”

  ??“《孝武本纪》,也就是太史公书中的《今上本纪》已非太史公所著,如何非议孝武,无从考究。但保留下来的其他篇目中,依然有迹可循。”

  ??蔡琰顿了顿,不动声色的转头看看四周,轻声说道:“比如《儒林列传》与《酷吏列传》。”

  ??刘协看着蔡琰,静候下文。

  ??他读过《史记》,但粗略知道大概,不清楚这些细节。

  ??让他现在去翻书,他也未必能看得出问题。

  ??蔡琰被刘协看得不安,眼神疑惑。“陛下……没读过这两篇?臣十三岁就读过了。”

  ??刘协很受伤。

  ??即使“他”很聪明,就读书而言,和蔡琰这种学霸比起来,他真是平平无奇。

  ??即使是真学霸杨修,私下里也是对蔡琰很服气的。

  ??“令史,你能不通知别用这种眼神看朕?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藏万卷、精通典籍的父亲,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令史一样过目不忘。”

  ??蔡琰尴尬地低下了头。“臣……失礼了,请陛下恕罪。”

  ??“罪不罪的就算了,你好好说一下,这两篇中有什么非议之辞。”

  ??“唯!”蔡琰应了一声,斟酌语句。

  ??之前说得随意,无君臣之礼,以后可不能再这么随便了。

  ??陛下不介意,不代表别人就不介意。万一被人弹劾,免官事小,连累了陛下名声事大。

  ??正在蔡琰考虑怎么说的时候,裴潜快步走了过来。

  ??“陛下,蜀郡太守,颍川荀攸请见。”

  ??刘协又惊又喜,连声吩咐裴潜去引荀攸进见。

  ??裴潜转身走了。

  ??蔡琰如释重负,随即又进谏道:“陛下求贤若渴,固然难得,但颍川荀氏与袁绍牵连甚深。荀攸来意未明,不可不慎。”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