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章 报社的归属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任用,表面上看是选贤荐能,以为国用的善政。但是因为文官们没有直接任命某人的权力,因此在公推之时自然不会撕破脸,皇帝若是不任用,推举的力气就算是白费了。

  因此很快公推就成了论资排辈,一团和气的举荐方式。只要官员的资历到了,某个地方有缺就能推你上去,至于这个官员适不适合这个出缺的官职,基本上没人会在意。

  而对于皇帝来说,能够掌握几十名官员的才能和经历,已经算是相当出色了。想要了解每次被推荐上来的官员是不是适合出缺的人员,实在是一件相当繁琐和麻烦的事情。毕竟大明的吏部不是后世的组织部,对于每个官员的过往经历并没有记录的这么详尽,甚至于你都不知道记录者究竟有没有核实过自己的记录是否是真实的。

  考虑到这一点,崇祯想要让内阁对人事讨论负起责任来,自然就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权限,因此适当的放出一些人事讨论的权力,也就是不可避免之事了。

  对于同僚们的反应,张瑞图并没有多大的认同,随着黄立极坐稳了首辅之位后,扩大后的内阁很快就形成了以黄立极、徐光启、郭允厚为首的格局。

  作为原本内阁的二号人物,张瑞图一下跌落到了三人之后,几乎和施鳯来等人的地位相仿。这种地位上的落差,自然是让他难以认同这场改革的。

  首辅负责制,更是基本切断了其他阁臣同皇帝的联系。就这点上来看,张瑞图认为这样的改革只会造成权臣的出现,对于大明和文官集团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张瑞图也从原本的中立派开始慢慢转向了保守派,甚至于开始同李标、钱龙锡等东林领袖交好了起来。

  昨日朝会上的风波,不仅打击了想要奋起一搏的清流官员,同样也让张瑞图心情大为郁闷起来。

  对于督抚防区的调整方案,他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在防区的重新划分过程中,北方籍贯出身的督抚占据了一半以上,这无疑是一种人为打压南方官员的手段,毕竟南方出身的官员人数远超于北人。

  而对于国务委员大会这个新设机构,张瑞图更是极力反对。这个黄立极提出还不到数日的想法,硬生生的在内阁强行通过,不但体现了黄立极这个首辅权力过大的隐患,还让张瑞图意识到,一旦国务委员大会成立之后,他这样的普通内阁阁臣说话,就更没有人听了。

  张瑞图再次想起了,昨晚陆澄源为自己分析的事情,他不由心念一动,在同僚还在附和皇帝之际,突然出声说道:“陛下,这些日子以来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的,导致不少官员受到蒙蔽,在昨日朝堂之上出乖露丑,说到底还是朝野之间讯息不畅所至。

  若是我内阁及各部官员都能如陛下一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