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_欺世盗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选通农时之学究主宣农院事,以宣讲农务、警醒游惰。

  或许是因为政局终于稳定的缘故,两府相公们逐渐把目光从战争、政争上移开,更多的去关心最广大的黎民百姓。

  农业问题,成为建隆三年冬季讨论最多的话题。

  两府相公们常常聚在一块听那些前朝曾经有过的关于农事方面的议论政令,因什么情况而设立,又因什么情况而废除。

  而现今各地旧制缺省颇多,又有前朝因地制宜导致诸州制度不一。

  以史为鉴,结合当下,两府接连重订制度,规范天下农事民田。

  譬如逃户隐田,限期内归首者不予罪罚,免五年征赋;逾期不归者,但有查处,籍其隐田。

  再有就是被收归官有的官田,除去固定的一部分留做国有,其余的官田并无主收官之田分给各地无地之家。

  唐初制度是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现如今则是田多之地照此规矩来,田少之地等额减少。

  至于世业和口分,能传给下一代的叫世业田,户主身死则收归国有分给其它无田之人的叫口分田。

  这样一来,能分的田越来越少,这个制度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废弃,但在一开始还是很有用的。至少在保证没有农田被抛荒的同时,也不会轻易的被一家一户收拢过去。

  在三十多年后,“京畿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千里,地之垦者十才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复有匿里舍而称逃亡,弃耕农而事游惰,赋额岁减,国用不充”。

  因着十多年太平,周国自不至于如此,但依然是嫌有田没人种,而不是担心有人没田分。

  至于以后无田可分怎么办,一时有一时之策,到那时候再说。

  十一月,宫廷内发生了一件小事,官家令国子监博士入宫讲课,二十余年幼宦竖在一边旁听。

  没人会注意旁听的宦竖,所有亲历这件事的,目光都放在官家进学这件事上。

  陈佑等人现在已经很少去同明殿了,官家身边之事都是听的旁人转述,转述之人遗漏的细节,他们自然就不会发现。

  可笑之处就在这里,他们能知道国子监的博士讲了什么,能知道官家提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反应,偏偏不知道侍候在官家身边的多了这么多。

  毕竟,谁会在意这些小宦官呢,尤其在同明殿里有那么多需要侍弄的机巧玩意的情况下,多些人很正常。

  十一月乙丑。

  两府相公再次在政事堂聚集。

  这一次陈佑到得稍微早了些,安排好英华殿事宜后便赶到政事堂,坐下等了一阵诸人才陆续赶到。

  待房门关上,他突然发问:“长山公今天不来?”

  “染了风寒。”说话的是王朴,“今天一大早遣人来通知我的。”

  “原来如此。”陈佑点点头,不再说话。

  静了静,王朴开口:“老规矩,先议一议要拿到两府议事上的事项。”

  说着,他翻开手中的簿子,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支铅笔——随着铅笔的普及,平日里一些随笔都用铅笔来记了。当然若是正规记录,哪怕是草稿,也得用毛笔。

  “各地秋解结果陆续朝中枢报,春闱时间、主考官都得定下来。”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