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2章:非一日之功_一枪刺回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应受田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

  这里面或许还有漏误,但仅以这个数字来计算,也的确是令人欣喜万分的了。

  14403862顷(乘以100即为亩数)地来计算,原有亩产按百斤来计。增加百分之二十,这就多出来28亿斤各样粮食。

  崔希逸与崔静怡,当然知道这些多出来的粮食,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即便再有租赋含在其内,也是巨大的好事无疑。

  尤其对于生活艰难的人家来说,无论是自家耕种得到丰产,还是受到来自朝廷的救助,都堪称是救命,最起码也可以改善家庭困顿的。

  崔静怡听罢,不禁对宋通略微肃揖,口称:“六郎好本领,这是为天下万民造福。”

  宋通还礼后,再对崔希逸说道:“刚到凉州时,我就派侍卫可斡朵利,前去西域寻找优质棉花种子。已有驿报传来,他不日就将赶回凉州!”

  崔希逸自然也是知道,目前的棉花,即如西瓜那样,需要充足的光照,而还只能在西域种植。

  凉州,以及内地多有试种,但均未成功。

  虽然宋通似乎有无穷尽的本领,但崔希逸还是带有疑惑:“可以么?”

  宋通挺直身子,大声回道:“农作物所需种植方法虽然不一,但古往今来的人们,还是都予以了克服。棉花虽然种植艰难,但宋某已有良法教于农人。”

  崔希逸见他说得诚恳,不禁连连点头,予以赞许。

  随后,他对崔静怡示意一下,让她先行到暖棚外面等候。

  崔静怡再看了宋通一眼,就匆匆离去。

  见周边清静,崔希逸低声说道:“宋六,为天下造福,非一日之功。但是,”

  说着他犹豫一下,再对宋通说道:“长安那传回消息,孙诲与中人赵惠琮,已然动身转来凉州。”

  宋通知道历史所载:孙诲和赵惠琮二人,尤其是宦官赵惠琮,带着皇帝李隆基的疑虑,前来凉州亲自视察。通过观察后,再确定是否需要与吐蕃交兵的事。

  但是这二人,却因为各自都想要急于立功,就由赵惠琮假传圣旨,使得心中怀着对违约吐蕃歉疚的崔希逸,无奈地下令突然发兵袭击蕃方。

  这件事造成的恶果,除了吐蕃开始不断与大唐交战以外,首先就是来自李隆基的颇为不满。

  崔希逸更因此患上了现代所说的焦虑、抑郁症,不久就身故了。

  现在,宋通既然已经认定崔希逸将会是自己的岳父,又还要以自己的方式,给予吐蕃与大唐相处关系的彻底解决,自然就不能令历史的悲剧重演。

  此时崔希逸说出,那二人将会很快返回的这个消息。虽然已与宋通事先有了一定程度的沟通,但崔希逸的心中,还是存在颇多顾虑。

  现在,确认这二人将会矫旨,当然因为有宋通的提前提示,而变得很是容易。崔希逸可以立即将这二人绑缚起来,送往长安。

  这样,他既可以摆脱矫旨的恶事,又可以使得皇帝李隆基,对于是否真的与吐蕃交兵,而再行谨慎考虑。

  可是,宋通又早已定下天大的计划。这个计划若是成功,那真的造福后代的不世之功。

  他心中带有焦虑的沉思,被宋通明确地感知到。

  “大使,计议既然已经定下,就不可再更变。”宋通拱手说道,“此计成功,大使立刻升入宰执是一定的。而且,大唐万民,就此不再多有死伤!”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