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百一十七章 大军调动上_逆天明末三十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邱禾嘉的战略,不过对他的提案做了很大的修改,别人不知道,作为大明兵部尚书衔的辽东督师,阁老,孙承宗对国库的情况自然是了如指掌,大明根本就没钱,但是城池不能不修,邱禾嘉说的也很有道理,只不过步子迈得太大了,不现实。所以孙承宗的奏折提出了折中方案,“广宁,海运、陆运皆难;义州,地偏僻。因此,必须先占据右屯,聚集官兵,积蓄粮秣,方可逐进,逼近广宁。右屯城已隳,筑城而后可守。筑之,敌必至。必复大、小凌河,以接松、杏、锦州。”孙承宗的意思分为几层,一、广宁、义州暂且不修。二、右屯重要,距海较近,应先筑守。三、为保右屯,还是要修大、小凌河城,互为犄角。四、关宁锦防线诸城,要进行串纵连接,加强防御体系。五、筑右屯,敌兵必至,而筑大凌河城,敌更必争。孙承宗的折中方案非常诚恳,上报之后内阁经过了一番分析,周延儒和温体仁认为,内阁在这种大事上不要妄自发言,这是崇祯的逆鳞,没人想触这个霉头,既然孙承宗有心提出这样的方案,成了,孙承宗有功,内阁批准了也能沾光,不成,孙承宗有过,内阁没有发表任何看法也撇清了责任,只要崇祯圣心独裁即可。

  崇祯现在对金兵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憎恨当然是最主要的,但是又隐隐的有些惧怕。自从萨尔浒之败后,明军的边防就一直压缩在山海关的门口,离京师太近了。所以孙承宗的这种御敌于千里之外的方案,崇祯几乎想都没想就批准了。当然这筹集粮饷的责任就交给了户部尚书毕自严,从崇祯登基开始,毕自严真算是官场不倒翁。这么多年稳稳的坐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一动不动,也许是崇祯离不开毕自严这个背锅的吧。确实大明国库如今漏洞百出,崇祯不是不知道,但是这个责任不能他来担,真到有那么一天的时候,完全可以说毕自严自从自己登基以来就一直是户部尚书,他蒙蔽圣听就可以了。

  毕自严接到这样的重任,又是一个头两个大,今年的辽饷已经让他心力憔悴,可是没想到现在又来了这么大一桩事,毕自严无比头疼。经过户部的核算,如果孙承宗的策略想要成功,一共需要白银二百万两。现在户部统计,发完辽饷和边军的军饷,剩余只有五十余万两,这还不算西北剿匪的费用。现在就算将五十余万两全部给孙承宗,也不过是只能修建右屯。大小凌河只能再等一等。为了让崇祯满意,毕自严提出了分批付银的方案,先付五十万两给孙承宗,到下半年再优先供给孙承宗一百万两修建大小凌河城。

  拿到了五十万两银子之后,孙承宗立刻叫来邱禾嘉,将自己的上书和朝廷的决定告诉了他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