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2章 从大宋到拜占庭_朕即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2章从大宋到拜占庭

  整个天下都关注向了西北的战事,自然是因为有强大的势力在背后推动这份舆论。

  这个势力没有别人,就是学子与市民阶层。

  士大夫们垄断了大量财富,剥削压榨百姓,这是大宋,或者说整个中原自古有之的弊病。

  陈东在廷议上也直言,这是平息此次物议必须面对的两个方向之一。

  但让如今的学生们直面士大夫,无疑是勉强了一些。

  更加稳妥的方式是,学生、市民们在外部汲取营养和财富,壮大自身。积蓄实力,抹平与士大夫们的势力差距。然后厚积薄发,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将士大夫们扫入尘埃。

  同时,这也是给士大夫们一个自我革新,改头换面的机会。

  不得不承认,儒家认死理的时候,非常迂腐固执,他们能两千年如一日的对着一本《论语》,研究论语中每个字是什么意思。每句话的一千零一种截句方式。从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从中间截取三个字、五个字如何释义。简直病态加脑子不正常。

  但灵活的时候,又灵活的不可思议。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用尽一切手段满足于统治者的统治所需。

  现在大宋天子逢朝议、廷议,便谈发展,涵盖农业发展,工商发展,技术发展,学术发展。

  所以包括儒家士大夫在内都在讨论儒学应该如何变通,汲取其他学派之所长。

  给儒家几年时间,儒家经义的主旨忽然变成“鼓励工商,其命维新”,赵桓都不会有什么惊讶。

  虽然这两句话看起来,跟儒家的一贯主张南辕北辙。

  其实也都是儒家的经典经义。比如“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发展嘛,本来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义删删减减,再从其他地方抄……哦,不,是借鉴一部分内容。

  儒家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在大宋也掀起一场“百日维新”,“靖康变法”。

  关键在于统治者需要什么,儒家经典就可以重新进行释义。

  在当下,“以末致财,以本守之”这一句,很显然就需要重新进行释义。

  大宋数十个学派,数百座学院,肯定有人能重新解读经典。

  比如“以末致财”可以重新解读为鼓励工商,钻研经济规律,效仿桑弘羊进行经济改革。

  “以本守之”如果解释不好,可以从此绝口不提。

  断章截义,请问哪个士大夫不是其中高手?

  实在有人问的急,“本”可以是国本,强调一下爱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守住百姓的财产不受金人胡虏侵犯。

  释义的真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喜欢看到什么。

  就像武帝想加强统治,儒家就提出天人感应。

  如今大宋皇帝想加强工业发展,那儒家提出“鼓励工商”自然是极好的。非要说重农抑商,那不是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